——讀《人生》有感
路遙的《人生》這篇中篇小說,發(fā)表于1982年,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(xiāng)生活構成了它的時代背景。作者極力塑造的人物高加林,他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,再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這樣的人生變化過程,以及他與兩個女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構成了整篇文章的故事構架。
高加林是一個農村青年,他高中畢業(yè)后好不容易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,繼而被人不公平的頂替職位而被迫回到家鄉(xiāng)。失意時他遇到了農村姑娘劉巧珍,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。然而當他再次進城工作時,又遇到了城市姑娘黃亞萍。他與黃亞萍有著相同的知識背景以及共同的愛好,當高加林面對黃亞萍向他表達感情的時候,高加林想起了農村姑娘劉巧珍對他的愛,最后他還是選擇了和城市姑娘黃亞萍熱戀。而這時,有人卻告發(fā)他是靠關系進城工作,最終他還是回到了生他養(yǎng)他的那片黃土地。此時,已是物是人非,劉巧珍早已另嫁他人。
在高加林的身上,我看到了現代青年不服輸、敢于挑戰(zhàn)、自強的優(yōu)良品質。他熱愛生活,有理想、有抱負。然而現實總是不盡人意,不斷在得到中失去,不斷在失去中尋找。
路遙在《人生》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: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,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,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。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,沒有岔道的。有些岔道口,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,事業(yè)上的岔道口,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,你走錯一步,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,也可以影響一生。
就如這段話一樣,人生的道路上荊棘滿地,生活不會一帆風順,其中有歡樂、有成功,也必定有痛苦、有失敗。當我們生活不順時我們應該怎樣調節(jié);當我們面對困難時,我們又該怎樣解決。甚至在一些誘惑面前,我們是否能夠把握好自已。每個人的人生道路,其實都是由自己決定的。
人生的這條路需要我們慢慢去體驗、去領悟。作為贛昌砂石的一員,公司秉承聚砂成金,為民服務的宗旨,確保河道采砂長治久安,為南昌市建設中國水都而貢獻力量。身居在一線的同事,他們舍小家,以贛昌為家,以船、以砂場為家,無論寒冬、烈日還是路途偏僻、無論是別人在享受假日、還是與家人歡聚,贛昌人都在忍受別人的誤解而默默承受,努力工作。對工作我們要富有激情,要肯吃苦,要敢于折騰。在困難面前理清思路,克服困難,堅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,腳踏實地的去努力完成目標,即使很累也不能輕易放棄,一直堅信自己可以做到。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廣闊人生,才是珍貴且有價值的。
同時也要記得曾經給予過我們幫助的人,常懷感恩之心。不管在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,不能因為所處的環(huán)境而發(fā)生變化,要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。面對一系列艱難抉擇的時候,要仔細考慮清楚,不要輕易傷害那些深深愛著我們的人。我們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,但是機會還可能會得到,有些人我們一旦錯過了,就不會再來。
人生這一程,匆匆而過。一切未曾有,一切未曾無?;癁闊?,化為雨。走得越遠,我們從中學到的東西越多,收獲越大。做一個自由且自律的人,靠誓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,腳踏實地的走好人生的道路。
(萬紫晨)